欢迎光临邯郸社科联,当前时间为: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发稿时间:2024年12月03日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17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续慧杰 闫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重大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血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机贯通,贯穿我们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历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需要我们在价值导向、政治伦理、实践功能、世界意义等方面作出努力。

在价值导向上相贯通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平等的价值导向,认为社会活动致力于人的自由和幸福,人的活动致力于为社会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在长期的积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秉持仁、义、礼、智、信,推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导向无疑具有很多共同点,都重视社会和集体的优先、道德和精神的主动、社会关系的协调,重视集体观念、道德意识、责任要求。

我们党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的重大作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长期的实践。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凝练全民族的价值共识,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价值导向的培育和弘扬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践行。要把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导向进一步贯通起来,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唤起人们的共同意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号召力。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新思路、新方法,以雅俗共赏、创意新颖的形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在政治伦理上相贯通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伦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伦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本。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马克思说:“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文化还是国家管理中都有许多民本的表述,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这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探索形成的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我们党是人民的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刻在自己的旗帜上。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政治伦理的内涵,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

新时代人民群众有新的需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同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中的有益成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则包含着许多关于注重民生、保民安民、利民惠民等的论述。要从这些传统的民本思想中汲取治理智慧,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实现有机融合,把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全面落实到具体的执政举措上。

在实践功能上相贯通

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一致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为改造旧世界的实践而产生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实践的作用,推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念,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进行了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进行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实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实践没有止境。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全部实践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迫切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观,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实践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包含着丰富的实践理性和实用价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统领,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践观的养分,借鉴其中的智慧,坚定走自己的路。既恪守正道、固本培元,又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和实践的广度、深度。

在世界意义上相贯通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从来不是限于一国一域,而是立足全世界。谋求全人类的解放、建立全世界“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体现在“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世界情怀上,也体现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阔气度上。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决定了二者之间的相融性,也展现了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前途,站在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的高度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胸怀天下,坚持系统思维,把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目标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观、和谐观结合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寻求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承接与延续。

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但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也在加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分必要,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行动、求同存异。要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把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统一起来,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要求、落实方案,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影响力。要清醒认识世界上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融斗争与和谐为一体,在斗争中争取和谐。马克思主义是斗争的理论、批判的理论,斗争是手段,目的是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和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要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推出引领性概念和原创性观点,完善国际话语表达,增强国际社会对这一理念的共鸣和认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是推进这一过程的重要任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承担起这个光荣任务,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上一篇:本类没有上一篇了
下一篇:彭建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顶部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