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邯郸社科联,当前时间为: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彭建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发稿时间:2023年09月01日 来源: 访问:2202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支撑,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回顾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与当时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带来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时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接踵而至。一些国家抓住了重大技术革命及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关键变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综合实力重塑和国际战略格局重构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支撑,没有科技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

马克思认为,现实财富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又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可以推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及其装备在生产中使用越多,或者生产中创造并使用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生产效率和财富效率也就越高。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新中国科技发展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深刻印证了科技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予以实现。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摆脱传统工业化对能源资源等自然要素的高度依赖,依靠科技创新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突破土地、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全体人民收入,依靠科技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依靠科技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科技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要求河北“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高举创新大旗,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集聚顶尖科技人才,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加快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集聚力量进行原始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把握科技发展大趋势,下好自主创新先手棋。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是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显著特征。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河北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创新潜力巨大,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院校和重点研发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联手打造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等领域重大技术攻关,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科技进步的沃土。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增强科技创新的全要素支撑。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调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其中。引导资本向创新和实体经济流动,建立适应创新规律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金融支持创新格局。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快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学数据资源汇集管理机制,整合开发利用创新大数据资源,夯实全社会的创新基础。

近年来,河北以精准服务为重点,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普遍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下一步要继续用足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倍增计划,以高新区、开发区等为载体构建一流创新生态链和创新生态环境,抓好大数据深度挖掘利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来源: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顶部 底部